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自拍晒照 > 正文
    购物车
    0

    古柏翠盖潜夫山

    信息发布者:jser_com
    2016-11-26 14:49:39    来源:jser   转载

     镇原县城北的山上,寺观巍峨,苍柏参天,绿荫成林,古称七松亭。我国东汉末年著名思想家、政论家王符曾隐居在此,著书立说。书名其人,人名其地,王符号潜夫,此山因王符而出名,故又称之为潜夫山。

        潜夫山是麦子塬即现在临泾塬西南延伸部分,奔腾不息的茹河水把这个延伸迎头斩断后,它便永远伫立在茹河北岸,怀抱县城,俯视茹水,以其曾经沧桑而永不磨灭的姿态,留在了历史的记忆里。

        数千年风雨侵蚀,秦关汉月掩映下的潜夫山,容颜早已模糊得让人难以辨认。然而《潜夫论》闪烁的思想是清晰的,潜夫不流俗世、洞悉万物的精神是清晰的。这些都明明白白地印在这座山上,明明白白地写在历史的典籍里。古柏林里低吟的风声告诉人们,这就是潜夫山,昨天的历史和今天的现实都深深的留在它的记忆里。

        潜夫山、潜夫、潜柏、《潜夫论》,一个个潜字飘忽神秘得让人捉摸不定。“潜龙在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潜夫非潜,凝山川草木于一体,他就是潜夫山,立于高处,仰视日月星辰之运转,俯察风云际变、人世沧桑,倾听茹水的奔流诉说,千百年来默默地注视着现实世界。而依然笑对风霜雨雪的古柏似乎将人们带回了王符生活的那个年代。

        有道是“学好文武艺,售与帝王家”。而学富五车的王符没有去朝夕侍奉权贵,以实现封建文人所谓治家齐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他深知一时得势难以获得生命的永恒。故此隐而不仕,放逐山林,恬静得闲云野鹤一般,挑一担清泉盘山而上,浇灌无数幼柏。不与人语,也不拒路人求饮,凡被饮之水,倾于山道而重挑。他力求一方净土,造一片绿荫,展一块清纯在世上。这种刻求不染污泥的执着,流传至今。幼柏成林之日,也是《潜夫论》成书之际。作为东汉最有影响的学术著作之一,《潜夫论》以其不同凡响典立史册。挺拔的翠柏和蜚声中外的《潜夫论》,不但写下了王符人生最辉煌的一笔,也给潜夫山留下了无以伦比的精神印记。潜夫山记载着《潜夫论》的思想和王符的人格魅力,与天地共存,与日月齐在。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穿越了时空1800年后,潜夫山已成为镇原人民仰敬先贤、崇尚文化之所在。仅存的九十三颗苍柏,承载着沧桑移换,如同黄陵的黄帝手植柏一样,将几千年的传奇和神圣昭示后人,他们是历史的佐证,也是王符生命力的延伸。

        今天,潜夫山已成为镇原县一道亮丽的风景。为了弘扬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振兴镇原经济,缅怀先贤遗风。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发潜夫山,成立了“潜夫山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公园的修建和管理工作,规划修建亭台楼阁等景点二十多处。近年来,在县财政没有拨一分钱的情况下,全县干部职工积极响县委、县政府的倡议,义务投工投劳,踊跃捐款达 万元。先后在山上建起了烈士陵园、杏花亭、潜夫亭、灵霄宝殿、三皇庙等大型建筑,同时重修潜夫祠、读书台、王符纪念馆、天宁寺、白衣庵等殿宇。潜夫碑廊更留下了不少文人墨客的佳作,将潜夫文化推到了一个新起点。

        仰先贤遗德,激创业豪情。如今的潜夫山变成了花和树的世界。人们在山上栽植了雪松、龙头柏、垂柳、银杏梧桐等名贵树木,建成了供游人休闲观赏的怡园、沁园、悠园。昔日之貌,焕然一新。绿树掩映,花木成荫,轻风送爽,鸟雀和鸣。追汉韵唐风以慕先贤,聊赏心悦目以除劳思,陶醉其间,流连忘返。

        如今,潜夫山修建已初具格局。从县城北面沿砖砌的人行山道拾阶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潜夫山森林公园南大门,为仿古亭式建筑,歇山顶,四出水,灰陶瓦,朱红大门,尤为壮观。原中共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亲笔题写的“潜夫山公园”五个金色大字更是锦上添花。

        进了公园南门向南便是杏花亭。“红杏枝头春意浓”,“一枝红杏出墙来”。镇原作为全国杏产品的第一大县,杏产品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区,给镇原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杏花亭柱上的对联:“仙丹九转太多事,食杏自可追神仙”,则又道出了杏子的珍贵和杏花亭的特殊意义。

        潜夫山上的景观,呈阶梯状分布。杏花亭西北是潜夫亭,又称潜夫读书台,是平地而起的了望台。抬头仰望潜夫亭,四角重檐,绿瓦红柱,造型独特,气势宏伟,檐下“潜夫亭”三个字闪闪发光,巍巍然若擎天之柱矗立山巅。登上潜夫亭,更使人心旷神怡,目不暇接。放眼东望,绿意宜人,翠浪千叠,摇荡山川;遥望南山,丘壑叠叠,梯田层层;远眺西川,茹河如一锦缎从天铺下,绕城南缓缓而过,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尽收眼底。鸟瞰山下,县城高楼大厦栉次鳞比,错落有致,街道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映衬在蓝天白云之下,如同一幅宁静、祥和、繁荣的《清明上河图》。

        潜夫亭下,便是占地10余亩的潜夫广场,是杏花亭西北另一台地,四周花团锦簇,翠柏挺秀。广场中央,静静地伫立着万年青花冈岩雕凿的王符雕像,高4.16米,作者是我国著名的雕塑家何鄂。为了纪念这位思想巨匠,家乡人民为雕像落成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庆阳市委书记黄选平,庆阳市市长王义专程赶来为雕像揭幕,凭吊这位先贤哲人。

        仰望广场中央的潜夫雕像,那飘逸的衣带,凝重的面容,睿智的眼睛,似乎在默默地注视着脚下这块黄土地,注视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潜夫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不知看到如今的社会发展,他又作何感想?

        潜夫广场北面是王符纪念馆。进门正北是王符纪念馆展厅,为仿古建筑,琉璃瓦顶,两侧为碑林走廊,整个建筑古朴典雅,气势宏伟。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马西林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并为碑廊题词:“富民为本,正学为基”,以此勉励镇原人民发展经济,强县富民,把潜夫故里建设成富饶、美丽、文明的新镇原。

        佑德观是潜夫山的主要古建筑,四周由红色蜈蚣墙围就。远远望去,犹如巨龙蜿蜒起伏,向游人颔首致意。院内古柏参天,浓荫闭日,相传为王符所植,它给庄严肃穆的帝殿神宫又添了几分神秘气氛。院内由南向北依次是岳王宫、三帝宫和灵霄宝殿。西边是子孙宫,东面是厢房。灵霄宝殿气势雄伟,五彩斗拱,雕梁画栋。殿门两根粗大的红色斗柱上写着“端冕凝旒巍巍乎万天圣主,黼黻衮裳荡荡哉诸佛神师”,对联形象生动却也发人深思,不知神佛谁为三界之主?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泥塑金身,金童玉女分立左右,四大天王位列东西,扬戈执盾,恐怖森严。正中香案上,青灯长明,香烟袅袅。空旷的殿堂庄严肃穆,气象凛然。

        建于北城墙下的是三皇殿,殿内塑像,神态各异,惟妙惟肖,烛光摇曳,钟磬阵阵,正如殿前碑云:钟灵毓秀,风流千古。

        镇原县北城墙依潜夫山后而建,自古无北门。现在的北城门是在1939年12月16日第二次镇原磨擦事件中,八路军三八五旅七七零团二营从北城墙下挖洞撤退后留下遗址的基础上,于1999年建成的,青砖砌成的仿古城门,宏伟壮观。登上古城墙站在北城门楼上,望着这昔日的兵家要地,似乎也溶入了那金戈铁马,纵横驰骋,杀气冲天的古战场。“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冷风。”对王符那忧国忧民的潜居生活顿悟于心。

        潜夫山东面山头是革命烈士陵园。园中耸立的三角形人民英雄纪念碑,高三十米,碑正面刻毛泽东同志手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东侧书宋任穷同志题词:“为革命捐躯的先烈永垂不朽”,西侧书耿飙同志题词:“缅怀先烈继往开来”。纪念碑座上刻着二百四十位镇原籍先烈名录。纪念碑北面,建有革命烈士纪念馆,馆内陈列着记述革命先烈和解放后各个时期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图文资料。每年清明或其它重大节日,共青团员、青少年学生来到这里,缅怀革命先烈,举行入队、入团仪式,这里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烈士陵园和潜夫亭隔壕相望,犹如一把剪刀伸出的两股,与后面的城墙连成一起,又如一位伟人伸出的双臂,将镇原县城揽入怀中。

        大自然没有赋予潜夫山多少天然胜境,但它那深厚的文化沉积,成就了这个本十分平凡的黄土山,能够成为名山,成为智慧凝聚的山,成为释道儒汇聚一体的山。这是潜夫的魅力,是潜夫故里人民的魅力,能把偌大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美丽的故乡。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