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贺俊英:驰骋艺海演人生

    信息发布者:jser_com
    2016-11-26 21:10:51    来源:陇东报   转载

    蓬松的发髻,精致的妆容,49岁的贺俊英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与记者交谈时,她腰背挺直,浑厚的声音透着女性特有的温柔和响亮。正当记者猜测她是唱“青衣”还是“花旦”时,她的几句清唱让记者吃了一惊!原来“女人味儿”十足的她,唱的竟然是秦腔里的“生角儿”。贺俊英说,她与秦腔结缘36年来,每一次登台表演,每一个扮演过的人物,都是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对话。

      苦心学艺

      1980年,13岁的贺俊英被选入镇原县剧团艺训班学习。当时,在庆阳各地,秦腔以慷慨激昂的旋律和张力十足的表演方式,深受老百姓喜爱,也让贺俊英对戏曲产生了兴趣。“从小看见戏台上演员衣饰华美,站在台上,就能吸引台下无数目光,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我就特别渴望成为一个秦腔演员。”但真正的从艺之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光鲜。

      为了能更好刻画表现戏中的人物形象。当年的师傅、老师们,对学员们基本功要求非常严苛。贺俊英因身高、气质、

      嗓音条件等因素,被定为“生角儿”来培养。而这类角色对手、眼、身、发、步的要求极高。要能凭双手、双臂协调动作表现不同人物的精神气度,还要借助眼神变化,集中表现人物精神状态。而生角人物表演中,常用到的捋须甩袖、上马下马、亮相、望门等形体动作,练起来非常辛苦。

      “我站在茹河边上练嗓子,一练就是一早上。为了演好角色,我悄悄观察男人们的面部表情特点,对着镜子偷偷模仿。”贺俊英说,正是因为她学艺时处处留心。才有了后来登台时的从容。身为女性,能扮演生角儿,绝非“反串”那么简单,更要心志坚强,功底深厚。

      艺海情深

      1982年,在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贺俊英扮演了小常宝一角。英姿飒爽的扮相和流畅响亮的唱腔获得了在场观众的好评。当年她就被推荐到了庆城县文工团工作,直到6年后,业务精湛的贺俊

      英被调往西峰区秦剧团工作。有了更大的平台,贺俊英也开始了戏曲表演的揣摩研究。

      “秦腔发源于陕西,唱词发音也以陕西方言发音为准,吐字清晰、字正腔圆。而这些都是区别于镇原方言的地方。”贺俊英说,为纠正字音,摈弃方言影响。她一遍遍听录音、练字音。

      1989年初,西峰区秦剧团开始排演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戏剧《哭祖庙》。贺俊英被定为剧中刘谌扮演者,欣喜之余,她骤觉压力倍增。为了塑造好这一人物,她立刻向剧团前辈请教并借阅大量书籍资料,而随着学习增进,刘谌忠贞之志、爱国之情也让她深为感动。“未见先帝血泪抛,一见先帝心如绞。皇祖开国创业艰,赤手空拳兴皇朝……”一段弦下调慢板唱出了刘谌国破家亡之痛,也让贺俊英的戏剧表演功力越发进益。她凭借此剧获得了当年庆阳地区戏曲调演二等奖。5年后,她又在第六届西交会“羲皇杯”戏曲中青年演员大奖赛中获一等奖。1996年,她再次出演《哭祖庙》,夺得第一届甘肃戏剧“红梅奖”一等奖。

      培育新秀

      2009年,贺俊英被调入西峰区文化馆工作。在承担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以来,她培养当地戏曲爱好者,学习戏曲、表演戏曲、传扬戏曲。2012年至2014年,贺俊英培养辅导了65位戏曲爱好者,其中5人在《大戏台》和《秦之声》获得一、二等奖。她还悉心培养了18名学员,送往各县区剧团。2015年8月,贺俊英再次在甘肃省红梅戏曲大奖赛中凭借作品《空城计》获得一等奖。

      一路走来,贺俊英始终保持着对戏曲的热爱和传授戏曲的热情,她说:“戏剧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承载弘扬中国传统的美德道义,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7月,贺俊英培养的学生中,有7人被甘肃省戏曲学院录取,这让贺俊英对庆阳当地秦腔传习有了信心,“我希望有更多人爱上秦腔,并在庆阳开辟专门的秦腔戏曲教学基地,保护传承这一传统文化瑰宝。”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